2024,启动!

在过去的近 1 个月时间里,我陆陆续续和一些朋友交换了对 2024 年的看法,其中有超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人,有互联网大厂的 ToB 方向打工人,刚拿到第一笔钱的创始人,营收在 1000 万到 1 亿人民币之间的软件企业,以及还在看软件方向的投资人等等。大家的看法有共性,也有站在各自角度的差异。

一年前,大家对 2023 年有着美好的期待。而现在,不少朋友都向我表达了对 2024 年谨慎,甚至是悲观的预期。这种悲观惆怅的情绪不是一天形成的,它至少经过了 6 个月的铺垫。基本上进入 2023 年下半年以后,大家都放弃了幻想。生意难,融资难,求职难,随处可见的悲观。就像索罗斯总说的反身性 (reflexivity) 原理,这种悲观的预期极易形成悲剧的结果。

悲观,并不是我们要寻求的答案。更现实的两个问题是:

  1. 这样的局面会持续多久
  2. 如何应对

复杂的局面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对于今天所面对的挑战,各种“专家”都会去做简单的归因,以迎合大众的情绪。然而现实绝不是某个人在某个时间点出现了某个失误那么的简单。自近代以来,日本一直被中国高层(晚清,北洋,以及新中国)当做是学习现代化的样本。以至于很多网友戏称日本为中国的“先行服”(网游术语)。

然而,表面上看中国与日本有诸多差异,政治体制不同,市场经济程度不同,国际关系等等。这就引出了两个疑问:第一,为什么中国可以向日本学习现代化;第二,为什么今天我们身边出现的问题(房价,人口,经济增速放缓,债务),早都在日本身上出现过?明明日本和西方更接近,更亲近。可见,体制的改革,深化市场经济,改善国际关系都不是破局的根本。

问题在于,东亚的农业国家参照西方的经验与教训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硬件层面(经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健康、教育等)的现代化,但却无法在短时间内让国家从既有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切换到更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观念上的切换需要时间,需要一代代人逐渐去迭代。

简而言之,上一个发展阶段告一段落,标志现象是收入分配问题,债务问题,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接下来需要一段时间来逐步修复和适应这些问题。乐观估计还需要 2 年时间,尽一切努力撑下去吧!

创业公司怎么撑

以前随便造,现在一小点失误都可能致命。这个环境下,企业的容错空间很小。大家的共识是保住现金流(废话)。问题是怎么“保”?

人们总说“开源节流”,由于这两年“开源”难度太大,我们先讲企业自主可控的“节流”部分。

从节流的角度,去年很多公司已经下了“裁员+全员降薪”的猛药。这一剂药虽然见效很快,但是没办法多用。很多公司在降薪的时候,为了安抚团队,给出了一个临时降薪的时间期限。随着时间的流逝,团队的人心会变得越来越浮动。

我总结下来可能可行的节流方法有:

  1. 收缩业务方向,聚焦到自己最擅长,业务最坚实的领域可能是一种更好的的节流方法。反正现在 VC 退潮了;有科创板的前车之鉴,创业公司 IPO 也短时间指望不上,没必要迎合资本去撑规模和追概念。虽然砍业务线时也会涉及到裁员,但这种裁员的伤害比撒胡椒面式的裁员和全员降薪要轻得多。
  2. 控制市场营销成本。针对 2B 领域的各种营销活动、服务与工具一向都不便宜。企业们可以好好复盘一下过往的营销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而更精确的控制成本。
  3. 保持销售团队的相对稳定。越是生意难做的时候,越是有公司会采取频繁更换销售以期达到洗出销售资源的目的。这种洗资源的操作基本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往往是销售团队变得特别不稳定,没有积淀,白白浪费薪水。

这样节流的额外好处是不同公司间更容易形成合作。公司间的合作,我相信是接下来 2 年的重要课题。

回到如何“开源”增加收入的部分,我认为今年主打的是避坑,回款和鼓励客户预付费。

典型的大甲方今年是怎么个打算?任职大型银行的朋友告诉我,今年的目标是“金融科技总投入不变”。实际是扣除员工薪酬,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后,今年可以花的钱变少了。再来看看实业投资小能手合肥市,关键词:零基预算,严控信息化。

所谓零基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任何一种费用的开支数,不是以现有费用开支水平为基础,即不考虑以往的水平,而是一切以零为起点,根据其必要性来确定预算期内费用支出数额的大小,并考虑其经济效益而后编制。

百度百科

再叠加一个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的华子,大甲方的生意,今年竞争将会异常激烈。之前普遍看好的国产化替代项目,今年能分到多少预算真不好说。今年做好对大甲方的回款是个更现实的目标。同时谨防被大甲方持续白嫖,如果预算不明确,尽量不要义务劳动了。

另一个要避坑的,是比较热门的 AI 方向。大模型火起来以后,很多创业公司开始做基于大模型的 Agent 类产品,比如客服机器人、企业知识库问答等等。根据我最近对一些 Agent 类产品的调研使用,我觉得这个方向的标品机会在国内已经没有了,定制化项目的机会还有。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字节的“扣子”产品来举例,效果我打 70 分,易用性我打 90 分,免费我打 100 分!这样的标品,大公司补贴的起,就和当年的打车和外卖一样,小玩家只能被挤出去。

也正因为标品难做,一些创业公司更专注定制化服务。我访谈的公司中就有两个公司通过巧妙的工具设计来简化交付定制化服务的繁琐。我觉得是一个挺好的思路。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去到我的B站空间查看近期发布的“Javet”和“Pipy”这两个视频。

预付费不是收入,它的本质是债务,基本逻辑和金融市场的“零息债券”差不多。相当于企业向客户借贷。这种借贷并不是免费的,正如“零息债券”的售价要打折一样,吸引预付费也必须通过打折来激励。但要把握好预付费的度,别把自己搞成了一个旁式公司……

打工人怎么办

写到这里,我卡了好几天——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身边在大厂干的还算安稳的朋友都普遍有一种焦虑,真是让我意外。有的直接和我讲,X 厂看样子不行了,有什么好去处?打工人现在的总体原则应该是能苟就苟,得苟且苟。眼下跳槽的机会成本相当高,换个新地方也可能裁员,到时候领的大礼包还会大幅缩水。属实没有必要。

另一种常见的焦虑来自于对职业生涯的担忧。分工高度细化的科技行业,一旦失去工作有时候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同类型的岗位。经常有人调侃,40 岁以后让我们继续在美团或滴滴做同事。这无非是大家对脱离现有平台后自己还能做什么的一种忧虑。

没必要灰心,应该看到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发展,个体、小团队能做的事情是越来越多了。也许普通人很难成为超级个体,但和 3,5 个朋友组队成为一个超能小团队还是有可能的。解决这种忧虑还是得靠多社交,多出去和同行进行交流。

同志们,抖擞精神,保持乐观。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