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模型进入淘汰赛——颠覆性技术不等于颠覆巨头的创业机会

短暂的高光

2022 年 11 月,OpenAI 发布 ChatGPT,由此引爆了本轮大模型创业热潮。

  • 2023 年 2 月,光年之外进军大模型,2023 年 6 月因创始人身体原因退出。
  • 2023 年 4 月,百川智能成立,以基模训练为初期策略,现已转向医疗(等?)垂直行业应用。
  • 2023 年 4 月,月之暗面成立,以基模训练+2C 应用为初期策略,现已陷入与豆包的流量竞争。
  • 2023 年 4 月,阶跃星辰成立,以基模训练为初期策略,至 2024 年底依然在坚持进行模型训练。
  • 2023 年 5 月,零一万物成立,以基模训练+开源为初期策略,现已转向垂直应用。近期颇多关于资金链紧张的传闻。(李开复独家回应:盲目坚持负担不起的东西,并不是健康的选择
  • 2023 年 7 月,DeepSeek 深度求索成立,以基模训练+开源为初期策略,近期发布了广受好评的开源大模型。据闻近期正在进行融资。

这里没有列出智谱 AIMinimax,因为他们投入 AI 创业的时间点比 ChatGPT 发布更早。

站在 2025 年初回望 2023 年这一波大模型创业热潮,高光期是短了一点。怎么回事,大模型不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吗?

虽然大模型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但它不是一个颠覆性的创业机会!

要颠覆现有格局,必要的条件是既得利益者因循守旧,从而给了后来者用新技术进行颠覆的机会。但是在自然语言处理这个 AI 领域,大模型之前的那些技术很难落地到实际业务。由于过去的技术没有创造足够的商业利益,那也就没有人守旧,没有技术债。能看到各个科技巨头都是积极拥抱大模型的态度。虽然初期的决策流程比创业公司长,但巨头的投入准备期要比创业公司短得多,最后大家在时间点上没差太多。

唯一看起来最挣扎的谷歌,不是因为 AI 技术跟不上,而是因为 AI 搜索场景会对传统搜索引擎广告带来冲击。谷歌在这方面是为数不多的既得利益者。不过谷歌已经开始在搜索结果的顶部加入了 AI 搜索的结果。毕竟“柯达”在数码相机时代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大模型创业公司虽然冲得快,但能不能冲得持久?这不只是摆在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面前的问题。我们有多久没有听到 Cohere(加拿大)和 Mistral(法国)的重要进展了?即便是旗手 OpenAI 依然要靠大公司的供养,基模训练实在是太耗钱了。

创业公司的突破口

创业公司靠什么与巨头竞争?认知?人才密度?先发优势?这些都可以被金钱轻易抹平,近两年这样的例子很多。

创业公司核心可依靠的只有两点:团结与耐心。

团结,不单纯指团队氛围的团结,更加重要的是利益的团结。对利益的渴求是否一致,实现利益的方式是否一致,实现利益的时间点是否一致。大厂自不必说,由于人员众多,层级分明,利益的团结是很难达成的。

这一轮的大模型创业公司在这方面一样有很大挑战。财富自由的大佬追逐 AGI 的梦想,但团队里的兄弟拼命博的是“钱程”。打工人憧憬的是 IPO,创始人却在 B 轮就已经财富自由。这样的队伍能走多远是个大问题。

耐心,指的是时间投入的耐心,而不是金钱投入的耐心。每3-5年就会有一波大风口,巨头们的重点资源投入方向很容易随市场热点而转移。创业公司必须有耐心在风口过后继续坚持自己认准的方向。

由于大模型的资本密集性特点,这次大多数大模型创业公司无法保持这样的耐心。

最终,人们不得不接受这苦涩的教训——颠覆性技术不等于颠覆巨头的创业机会。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