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属于我对软件业务思考的随笔系列。想法一直在迭代,欢迎讨论。
使用符合开源定义的许可证的软件就是开源软件。(详细的十条准则可参考:https://opensource.org/osd)。简而言之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开源软件的源码可以被公开访问、使用,开源软件的代码和编译后的二进制程序可以被作者以外的人自由分发。
以前商业软件可是卖得很贵的。以 IBM 为例,在软件、硬件、服务这三大业务方向中,软件一直是净利最高的。尤其碰到软硬件结合的销售机会时,用户支付的大头也是软件。开源之后厂商不再垄断软件的源码与分发,那么软件的商业化基础也就被“破坏”了。
由此,很多人认为“开源”是对软件商业化的背叛。
其实在过去企业软件都不开源的时候,用户对花这么多钱买软件一直颇有微词。一方面,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比较传统。相比于纯数字形态的软件,作为实体商品的硬件,价值更容易受到感知与认可。
另一方面,软件的授权方式比硬件更为苛刻。硬件买来以后如果不需要了,可以转卖给其他人。而许多商业软件的许可条款(license)会限制用户转卖软件。即便能转卖,由于软件更新频率较快,其他人购买一个老版本的意义也不大。
从商品角度来看,软件和硬件非常不同。为什么类似 IBM 这样的公司要捧软件,而轻硬件呢?
过去广为流传的解释是,在软件上赚钱显得更聪明。硬件类似于高端制造,尽管加上了“高端”这个定语,制造业终究是有天花板的。而软件研发完成后,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为 0,理论上毛利非常高,而且还是轻资产。
这么说来虽有道理,但还是很挺牵强的。要从软件上多赚钱,为啥非要压低硬件的地位呢?为什么不把软硬件都卖得贵一点呢?他们并不矛盾。
要理解 IBM 的行为,我们需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来思考一下 IBM 的基本盘是什么?IBM 作为商业计算机的先驱,经历过多次计算平台的残酷竞争。因此 IBM 深知领导与支配计算平台的重要性。IBM“重软轻硬”的策略向其他公司传递了 3 个信息:
- 做硬件很难赚钱。
- 软件赚钱很容易。
- 在 IBM 的硬件平台上做软件尤其赚钱。
哪怕是软件业务的竞争对手,也会维护 IBM 在计算平台上的领导地位。比如 Oracle 曾宣布旗下的数据库不在 SUN 服务器上继续发布。但 Oracle 却不曾、也不会说不支持老对手的服务器。(Oracle 与 Db2 曾是企业数据库市场的 top 2。)所以,当年软件高高在上的地位是由坚实的硬件业务基础托起来的。
可是,强大的软件却无法带动硬件平台。最好的例子就是 Oracle 收购 SUN 微系统公司之后的表现。Oracle 数据库虽然在小型机平台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依然无法提升收购来的 SPARC 处理器,Solaris 操作系统,存储设备等硬件对用户的吸引力。Oracle 只能不断砍掉收购 SUN 公司带来的硬件产品。到今天,SUN 的遗产中还有商业价值的恐怕只有 Java,MySQL 等少数几个软件产品了。
X86 处理器与 Linux 操作系统在企业计算市场的普及,Open Compute Project 带来的服务器白牌化……凡此种种,今天主流的企业计算平台已无人可以垄断,因此不再有人能够为软件锚定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软件商业化的思路必须要改变了。
方向大体有两个。一个是在软件层面提升销售过程的效率,降低销售过程的成本。开源是这个方向上目前最常用的策略。另一个是往上走,基于软件提供标准化、自运营的服务,也就是常说的软件即服务(SaaS)。流行的观点认为可以构建一种开源+云(SaaS)的商业化组合。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开源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未完待续……